唤醒文物记忆,传递历史回响——从故宫百年沧桑看文明传承与使命担当
故宫百年,承文明,担使命。 这座从皇家禁苑走来的文化殿堂,藏中华文明根脉,载时代传承担当,在百年沧桑中书写着文物记忆与历史回响。党建服务与人才培训中心于2025年10月22日晚18:30在滨海校区和茶山校区开展了以“唤醒文物记忆,传递历史回响”为主题的一周看时事活动。主讲人从“故宫百年”“从禁苑到博物院”“文物南迁”“文化整体性”“传统与现代交融”“文明对话”六个层面进行讲述。

故宫博物院百年征程里的文明传承与使命担当: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,这座从皇家禁苑转型而来的文化殿堂,在百年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,也承载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分量。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两大历史节点的交汇,让故宫的百年历程成为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的文化密码。
百年转型里的文明觉醒:故宫的历史始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营建的紫禁城,作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与皇家居所,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、拥有980座建筑的木结构宫殿群,曾是皇权的象征。1925年10月10日,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,“故宫博物院”的匾额替代了皇家禁地的朱红高墙——这不仅是名称的更迭,更是民主思想战胜封建专制的标志,昔日皇室私藏的195万余件/套文物(涵盖青铜、陶瓷、书画等门类),从此成为人民共享的文化财富。首任经理易培基带领团队克服经费短缺、时局动荡的困难,完成文物清点与管理体系搭建,将故宫打造为传播知识的文化阵地。新中国成立后,大规模修缮工程启动、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”方针确立,让这座文化宝库真正向公众开放;改革开放后,《博物馆法》的实施推动故宫步入法治化发展轨道,在文物研究、陈列展览等领域实现跨越。

战火中的文化守护与民族气节: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为守护民族文化根脉,故宫博物院作出“文物南迁”的抉择,以“宁毁器物、不辱国格”的信念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文化长征。1933年2月,首批文物从北平出发,经南迁、西迁、东归三个阶段,辗转上海、贵州、四川等地,行程遍布半个中国。迁徙途中,工作人员以“人在文物在”为承诺,在土匪袭击、洪水围困、恶劣气候等考验下,用多层宣纸、棉絮、稻草精心包裹文物,最终让包括《清明上河图》在内的近20万件文物基本完好保存。这场文化守护,不仅是文物的转移,更是全民族抗战的有机组成,彰显了舍生取义的守护精神、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。1945年10月10日,太和殿广场举行华北日军受降典礼,曾见证文物南迁的宫殿,成为民族从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见证。
从“碎片保护”到“系统传承”:进入21世纪,故宫博物院提出“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”的理念,打破古建筑、可移动文物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割裂认知——古建筑是与内部陈设、历史场景共生的文化空间,可移动文物是关联宫廷历史的时代见证,宫廷礼仪、传统技艺则是活化文化的精神内核。基于这一认知,“故宫学”应运而生,通过历史化思维、审美视角、联系发展观的融合,将院藏文物、建筑、宫廷史迹作为整体研究,避免文物解读的“碎片化”。这一理念深度融入保护实践:古建筑修缮坚持“原址保护”“原状陈列”,同步修复殿宇与丹陛石、铜龟铜鹤等附属文物;文物修复实验室以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科技,实现“修旧如旧”与“延年益寿”的统一;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,更让故宫的文化整体性得到长期维系。

- 上一篇: 红色分享会
- 下一篇:【党校特辑】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专题讲座